A Decentralized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客观世界,主观时间 - 构建元宇宙(去中心化网络系统)的哲学基础
2018年,区块链和比特币算是最热的概念。
那时我正在开发一个区块链相关的开源项目,简单说就是在以太坊的代码基础上,实现一种叫做DPOS的共识机制,并附加一些新特性,让原本的单链可支持多链同步运行。随着开发工作的进行、对共识机制和去中心化概念的理解,便有了创建去中心化的账户系统(DID)的想法。
最初我认为构建DID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去中心化的系统中为创建账户身份附加一个可验成本,用以避免大量未知来源的信息淹没有价值的信息。工作量证明并不可行,因其只能作为系统整体的成本赋予方式,而非恰当的个体成本,因为不同的使用者之间的算力差距过于巨大。成本的问题困扰了我很久,直至认识到现实世界之所以能平稳的存在,是因为具备时间这个统一的成本衡量标准。例如,一个人的出生必须要有将近十个月的时间,这是无法违背的自然规律。如果在DID中也存在类似的统一的时间标准,身份创建也就有了必要的可验成本。据此,构建DID的核心问题转变为如何在去中心化的系统中构建合理的时间机制。尝试的过程中,我开始思考一些原本自然存在的东西,对于系统构建的认知逐渐脱离成本收益的模型。从某种意义上讲,DID已经从目标变为实验,我开始尝试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
我的「形而上学」探索并非由阅读开始,也非单纯观察世界,而是始于创建世界的妄念,即上面叙述的构建DID系统的过程。真实世界对我而言即是参考,也是必然可行的证明。
本文叙述的内容主要分成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讨论时间,从「怀疑时间是客观实在」开始。文中提出一个极端简化的宇宙模型,并从其中寻找时间的本质。以时间必然与整体系统具有相关性为前提,得到时间是对于有序的主观感受的结论,并讨论了光与时间之间的内在联系。尝试解释牛顿的经典时间和相对论所描述的时间及量子力学描述的微观状态下时间为何消失,并讨论这几个时间在概念上的的差别。
第二部分以去中心化的存在为基础,讨论了宇宙形态。讨论是否存在一个特别参照系,比如静止但膨胀的场可以使光在其中以固定的速度运行。这里的速度是实在速度,即不由时间决定,只是有序关系的表达。并提出尺寸维度和波动存在形式两个概念,认为波动是一切的存在形式,尺寸维度也可以被认为是在空间大小上的波动。尺寸维度解释了第一部分中宇宙模型中的物体是什么。这部分还会讨论尺寸维度和时间的关系,明确宇宙的确定性,不可全知性,及随机的来源于更低的尺寸维度等。
第三部分主要讨论生命和智能,两者被认为是完全独立的概念,即可能存在没有生命的智能,也可能存在没有智能的生命。生命被视为波动性存在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不同的尺寸维度下生命可能不会被相互识别。生命的含义被扩展到更广义的范围,比如社会或者星空。这部分还会讨论生命与熵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智能被定义为一种物质和能量的结合形态,并推导出不会有纯能量形式智能的存在,如灵魂不会脱离物质单独存在。空间尺寸和有序(时间)都是基于光的,智能认知宇宙的最基础尺度。
第四部分主要讨论人的概念及其与社会的必然联系。人之所以超脱于所有已知的只能生命形式,是由于人在群体、即社会意识中的精神性存可等同甚至超越其自身动物性的存在。精神性存在指的是作为一个特定的人的身份留存于社会集体意识中。神即是一个纯精神性的客观存在,同样存在于集体意识中。这部分还将说明人的行为与主观利益判定总是保持一致,即我们所做的每个决定都是意识中认为最能够符合自身利益的决定,只是主观并非理智,更非正确。这部分的最后还会讨论善恶与存在之间的关联。
这里还想说明,我认为在系统中不可能完全的、精准的了解系统,一切的叙述只能接近我们的认知,认知也只能接近我们所认为的真实。
时间并非客观实在,而是客观有序事件借由光传递给我们的一种主观感受。
笛卡尔的思考从怀疑一切开始,他怀疑自己所看到,所感受到的一切是否存在,直至怀疑的尽头,唯一剩下的就是自己会产生怀疑的自我的精神,固有了”我思故我在“,有了笛卡尔哲学的起点。而我的起点则是对于时间本质的疑问。时间这个再普通不过的词语和概念究竟是什么?时间是否存在,是否是一种客观实在?如何给予时间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义。
「巴门尼德认为时间只是幻象,他假设如果过去是存在的,过去存在于那里,那么现在则不存在,因为不可能同时存在一个过去又存在一个现在,同样将来如果是存在的,存在于那里,那么现在绝不存在,原因也如此。所以时间是不存在的,存在只有一个现在。既然只存在现在,那么就只存在一个现在的事物,这个事物必是一,所以变化就是幻象。」巴门尼德所认为的时间应该类似一个钟表,钟表不停的走,不停的运动,现在的时刻不停的变化。存在的是这个钟表,而那个走动的秒针就是幻想。
与「钟表时间相」对的还有一种「日历时间」或叫「块状宇宙」,其认为过去、现在、将来都是不变的,都是存在的,只不过我们在其中运动,由过去的宇宙运动到了现在的宇宙,然后到未来的宇宙,运动的是观察者而非宇宙或者时间。就像一个日历一样,昨天、今天、未来的某一天都一直存在,区别只在于当下的位置。如此看待时间的人应该也会相信时间旅行是可行,因为历史永远存在与固定的位置,只要人类能找到过去的路径。
「在柏拉图这里,理念是作为一种永恒的存在,时间是根据数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因此,理念就是时间的原型,时间并不完全具有原型理念的属性,时间是理念的摹本。永恒的理念在形式和性质上都是没有任何变化的,他同作为摹本的时间有着严格的区别,理念是在时间之外不受时间束缚的存在,时间就是理念根据数的规律创造出来的永恒的形象,时间并不是永恒的,只有原型理念才是永恒的存在。」柏拉图退了一步,先设定出一种永恒的理念,用他来解释或者说定义时间,来避免存在与变化之间的冲突。其实退后到理念也可以认为是柏拉图对时间是客观实在表示出的疑惑,他相信时间是从某种永恒中推导出的概念。
在众多物理学理论中,经典物理认为时间绝对的,在宇宙中的任何位置,任何运动状态都存在且共享同一个绝对流动的时间。爱因斯坦则认为时间是相对的,与观察者有关,不同的观察者,不同的运动速度有着不同的时间流速,但在相对论中依然认为在时空中两个点之间的时空距离是不变的。霍金在在时间简史中有一种光锥的描述,认为一个时空中的点仅与其光锥所覆盖的范围相关。
对于时间的定义还有很多,有位美国的哲学教授写了本书「A Brief History of the Philosophy of Time」,将从古至今的这些哲学家科学家的时间观总结罗列。看过之后能使人更加迷惑,时间最为基础的概念,居然有如此多的不一致描述。与之不同,对于时间的测量方法的倒是有明确且一致的说明。如果仅是使用时间,精确的测量已经足够。就好像如果想去某个地方旅行,会驾驶汽车就够了,如果能够熟练的驾驶,那会大大的提高安全性与效率。只不过无论驾驶技术多么优秀,依然可能不清楚如何制造汽车。所以想不清时间的究竟是什么,就依然无法在一个系统中独立的构建时间,或者合理的时间替代物。
即便目前尚不清楚时间的定义,但依然存在一些确定的或者说能够被我们相信的条件。注意,不要把这些条件看成几何中的公理,而应看成结论,不能类比为「两点间直线距离最短」但可以类比为「一个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是3和4,斜边必然是5」。这些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主语是我们,也就是从我们自身作为人的角度出发考试讨论这个问题。无论时间是否属于客观实在,至少应该是个由人所提出的概念。这里并不否定其他生物有时间的概念,只不过因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缘故,暂不讨论。
时间要符合我们一般意义上对于时间的感受,如果不符合,那也许就是在定义另一个事物,而不是时间。感受比如时间总是恒速流逝的,一年四季,日夜轮转,永无休止,今天和昨天一样长;再比如,每个人体验到的时间都差不太多;还有同样的物种,其生命所受的时间限制都差不多;再有就是时间总是单向流动,至少现在还不能时间旅行,回到过去。
时间并非一个和现实世界或者说跟客观实在完全无关的绝对独立的东西。
既然我们受制于时间,时间也就作用于我们,作用于世间万物,问题是世间万物是否反过来作用于时间。经典物理认为没有,时间是永恒的,相对论认为有,认为绝对时间是不存在的。
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因为我的目标是「在一个去中心化的系统中构建时间的替代品」。其首要条件就是不能将系统外部的量引入到系统内部,假使在系统中引入了真实时间,那时间的问题等同于没有解决,又变回到如何在系统内达成共识的问题了。就拿真实的世界来说,如果时间像经典物理中描述的那样,那又是什么来确定时间的呢?柏拉图的理念么?
关于时间一直存在着很多的疑问,比如下面列出的这些:
对于这些疑惑,有些人会有自己的答案,但回答多以「我觉得」或者「我认为」开头。无论答案是什么都可能被支持或者反对,又或者说即便你坚信自己的答案,也无法严格的证明,或让听者接受你的想法。这种模糊根源于时间本身,一个没有明确的定义的事物,其性质或显现又怎能有确认的结果呢?我们先将这些问题列出来,放在这里。等到对于时间的定义明确之后,再回过头来尝试回答这些问题。
本节中,首先会提出极简宇宙的模型和一个与之类似但更容易想象的盒子积木模型,然后尝试说明现实世界为何可以简化为这个极简宇宙模型,最后从这个极简的宇宙模型的模板盒子积木模型中寻找时间。
存在一些运动之物
模型描述结束,一个极简的宇宙模型描述就是如此简单。但要理解或者想象这个模型并不容易,其中最难的部分是模型中除了一些「物」什么都没有,没有我们潜意识中自然的认为应该包含,甚至都没有意识到已经被包含的一切。比如这个模型中没有时间,时间是我们想从这个模型中寻找的东西,可能由这个模型中的事物产生,但并不默认的存在。这里也没有空间距离的概念,因为还没有衡量的标准和方式。
模型中有物的运动,但因为还没定义时间和距离,所以没有速度,不能够描述运动的快慢。模型中还没有物理学的现象和定律,比如质量,引力,能量守恒。当然也没有我们人类或其他的智能作为观察者,所以理解这个极简的宇宙需要借助上帝视角,但这个极简宇宙里没有上帝,这个上帝视角只是为了此刻的描述。还有,描述中对于「物」也没有任何要求,形状不限制,也不一定是同样的大小,既可以被想象成石子,也可以被想象成星球或是光。
除了需要排除潜意识中就认为存在的东西外,还需要明确运动之物的描述是极简宇宙的任意部分的描述,极简宇宙都是由部分构成,但我们尽力不作为整体的去想象整个宇宙,而是只去想象每一部分,并认为任何一部分都可以被如此认知和描述。这种去中心化的事物认知方式贯穿本文始终。
为了便于想象和描述,我们将「运动之物」模型用一个更具体的模型替代。先找一个结实且不透明的盒子,在里面放上几十个大小、形状、材质均无特别规定的积木块,积木块可以分裂,也可以组合成新的积木。盖严盒盖并抽出空气并用火箭将这个盒子送上太空,固定在一个可以忽略重力影响的地方。此时盒子里面漆黑一片,没有光,只有一些漂浮着的积木在互相碰撞。虽然物理定律不能被消失,空间也有限制,但还是很像那个仅由运动之物构成的极简宇宙模型。想象这个盒中积木的例子,我们还需要放弃外界的时间,盒子中的时间应该只跟那些运动的积木存在某种联系,而非盒子外的钟表。
先来看看盒子里的「物」,盒子里只有积木,没有其他任何东西。真空没有空气,不透明没有光,甚至连引力都被忽略,外部的时间也被放弃。其实盒子里还有别的,就是没有放积木的空间,如果空间也被算作「物」的话。但是盒子里的空间有多大,在盒子里是不知道的,现在里面还没有尺度,也就没有标准。所以盒子中的空间只能简单分成被物占据的空间和没有被物占据的空间。
再来看看盒子里的「事」,我们认为所有的「事」都是且仅是两个积木的碰撞造成的。积木单独运动的时候只存在运动,不存在事件。假使一个积木在运动过程中形状变了,则这个积木本身就可以认为是多个积木通过一系列事件的组合而发生改变的组合。我们也不认为可能存在多个积木同时碰撞的事件。因为每个积木都可以被视为单独的个体,个体定义为发生在其上的事件是有序的。所以三个或多个积木同时碰在一起必然可以变成更多的积木两两相撞的结果组合,而所发生的事实无丝毫的改变。
总结一下,盒子里只有一些积木两两之间不时的发生一些碰撞,这就是模型中的全部「事」和「物」。再根据前面所说的两个必要条件,我们应该能从这些积木两两碰撞的过程中找到符合我们日常感受的时间。但盒子世界目前还没有感受时间的主体,就是所谓的「我」或「我们」。既然这个世界中只有积木,那么「我」必然也可被视为一块积木。现在的问题变成如何让一块积木通过仅存在的积木间两两碰撞,感受到现实中符合我们人类感受的时间。不过既然已经将「我」自身定义为一块积木,那无论积木多么复杂其具备什么功能都可以认为符合积木的条件,但对于外界的所有感知都应是通过两块积木之间的碰撞事件,也就是「我」全部的感知都来自于别的积木块对「我」这个积木块的撞击。
关于撞击还需要注意,在撞击发生之前是无法预知这次撞击的,日常生活经验中看到一个物体飞过来距离逐渐接近的情况并不存在,没有无数次光线反射来传递这些信息。还有就是无法记录每次撞击之间的间隔或撞击时间,因为到现在为止还没找到时间,只能知道在某个特定撞击之后又被撞了几次而已。再就是这里「我」这个积木块只是为了寻找时间而特别划定的某个范围,这个范围随着撞击事件的发生也在变动,在寻找时间的过程中可以暂时忽略这个变化,认为每次撞击的影响对于「我」这个超级复杂的积木块来说影响可以忽略。
在叙述盒子积木模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试图避免使用「时间」相关的词语,比如「现在」,「至此」,「间隔」等,但真的很困难。
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这个复杂的积木所具备的计数功能是由智能负责,智能将在后面的章节讨论,现在姑且相信这个积木可以计数。
真实的世界是否存在,是否是客观实在并不可知,我希望感知到的这个宇宙是存在的,而不希望自己是缸中的大脑,但这一切无法被证实。如果其真实存在,那按照现在的科学理论,宇宙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这些微观粒子或者粒子的集合便能被看成是前述的积木块,而粒子的运动也自然等价为模型中积木的运动。
但作为「感受世界」呢?该如何用积木模型来描述感受世界。如果「我」是一个积木块,是如何通过一次次的碰撞感受到这个世界的?
想象下自己站在马路边有一辆汽车从身边驶过的场景。如果这个世界是由积木块构成的,那「我」这个积木块是如何感受到这个过程的?汽车可以被看做一个巨大的积木块,我是另一个积木块,汽车驶过我身边的过程,我和汽车这两个积木块显然没有发生碰撞。没有碰撞就无法感知,但我却知道一辆何种形状,颜色的汽车从我身边驶过,为什么?因为光持续的照射到汽车上并反射到我的视网膜中,也可以认为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大量的微小光子积木块,与我的眼睛发生了碰撞,让我感受的持续的撞击。至于驶来的汽车,那只是大脑对于持续的光的撞击反应的信息加工和简化,并非直接感受。如果我们带上高精度的VR眼镜,双眼接收同样的光线,大脑也会有相同的认知。
真实还要更复杂一些,被看到的不止那辆驶过身边的汽车,还有汽车行驶的道路,道路两旁的建筑物,行人,蓝天白云等等。跟汽车一样,这些都在持续将的大量「光积木」撞击到各个方向,其中一部分与我的眼球发生碰撞,在经由自己的大脑对撞击进行持续的加工,让我们在脑中构建一个虚拟的三维的世界,我们以为我们知道那些东西在那里,并确信他们在那里,其实仅仅是光反射到我们的眼中而已。但绝大多数的情况下真实世界带给我们的预期会与我们看到的相同,因为这些负责撞击的「光积木」数量众多,方向固定而且速度极快。数量多才能让撞击变的过程持续,方向固定的含义是如果没有在物体的眼球之间遇到格挡,其方向不会改变,至于速度极快是指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比如汽车的速度相比。
「真实世界」和「感受世界」是两回事,但并非说这两个世界不一致,而是说这是两个东西。类似于「存在世界/World of Being」和「生成世界/World of Becoming」。就像我们认为一个桌子是真实存在的,在真实世界和我们的感受世界中都有这个桌子,桌子在真实世界中相对于我的位置和感受世界中相对的感受是一致的。但桌子本身并不具备颜色,这只是其对于某种可见光的反射能力造成的影响。所以桌子表面的微观表现存在于两个世界当中,而桌子的颜色只存在于感受世界,而真实世界的桌子具备对于不同光波吸收能力的差异。和桌子的例子类似,时间也是一种只存在于感受世界之物,两个世界都存在一致的事件发生的有序关系,但只有感受世界中存在时间。
时间是一种我们人对于宏观有序变化的感受。可认为这种感受主要借由可见光对于我们的感官刺激而产生。众多物体在目力所及的范围内运动,构成我们的外部环境。可见光将这些互相之间存在有序关系运动信息传递到大脑中。大脑为了简化其对于周遭环境的理解,便自然产生了时间的概念或说感受。时间关注于借由可见光传递的宏观物体运动信息,而忽略传递媒介,即可见光本身。之所以不可见的事物一样受到同样流速的时间制约,是因为这种对于运动变化的感受「主要」但并不限于可见光的传递。而且运动变化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是否我们能接收到传递的信息,并不影响其发生。时间是一种客观感受经由处理后的抽象感念,而非客观实在,目的在于方便和简化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感知。
大量事物的有序经过大脑的加工而成为时间。
以光速运动是发出光仅仅是思维实验,因为光的传播是仅对于一个固定场的,否则移速光发出的光就是超光速了。
光本身速度恒定,我们高速运动时,看到光速不变,其实是两个问题。
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水,我认为是光。
前面我们在尝试回答「时间是什么?」这个问题,也许叙述不够清晰或答案本身不容易理解,下面继续回答已经提出的其他几个问题,希望对于理解「时间」有所帮助。
时间本身并非客观实在而仅是一种感受,所以关于「时间是否是恒速的」或更应该问「为什么我们感受到的时间是恒定速度流动的?」。
用盒子积木模型来说明,我们所存在的世界有很多的积木块在运动,那些巨大的积木块,比如星体,在碰到另一个巨大的积木块之前是不会改变自己的运动状态,那些用来传递信息的小积木块「光」,让我们感受到这些大积木的恒定速度运动,让我们在自己的感受世界中去想象那些大积木的位置在恒速的移动。在一个真实世界中只存在有序,不存在恒定速度,所以上面所说的恒速,是那些大的积木,在没有互相碰撞的时候,互相之间都保持均匀的、持续的变化趋势,给我们造成一个恒速的感觉。此处所说的恒定速度,是单一物体恒定的运动速度,也可视为是被默认为时间标准的星体,如太阳的运行速度。
当然这个世界也存在很多对于我们来说不断变化速度的中等积木块,如日常生活中迎面而来的路人,树上落下的叶子等等,他们的速度是在变化当中,但我们的感受是全方位的,当所有的大号积木,众多的中号积木一起被感受时,我们便有了一个统一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更倾向于接受巨大且明显的积木块带来的影响。比如身边一片叶子落下的速度随风而改变,太阳的位置也逐渐改变,我们会下意识的感受是叶子的速度变了,而非太阳的速度变了。
至于那些高速的、不确定速度变化的小积木,其带给我们的感受要么被忽略,要么变成了另一种宏观的感受。比如空气分子时刻在进行大量的运动,这些分子的运动速度时刻都会因为分子间的碰撞产生变化,但感受会忽略每个单独分子的运动变化,只会将所有分子运动的状态作为温度。所以微观的运动速度并不影响时间。
时间恒速流逝的感受来源于我们仅感知宏观物体近似恒速的运动而忽略微观的持续变化的运动。
时间的方向源于事件的有序叠加,想象一个场景,房间内有一张桌子,桌子原本在A处,后由于某种神秘或可以忽视的原因,桌子到了B处,之后再次因为同样一个可忽略的原因,桌子又返回了A处。在房间内发生桌子位移的过程中,时间是否倒退了,显然不是,而是先后发生了两个事件。但其实在我们想象中,时间倒退的显现跟刚才的场景很类似,只不过是一个开放的空间,身边所有可感知的事物,都由于某种原因在按照之前的运动轨迹反向运动。对于宏观事物这个神秘力量是可能存在的,就如同一个理想的钟摆在某个阶段内按照近似的轨迹反向运动,或者全息电影反向播放。但即是发生了这种情况,记忆依然会告诉我们发生的是前后叠加的两个过程。不过如果那个神秘的力量能够让所有事物都沿着运动轨迹反向摆动,那记忆必然不是增加,而是消逝的过程。
所以时间是否存在方向性的答案是模糊的,我们能够确认事件的有序叠加是有方向的,即只是叠加,在发生的事件之后再次发生新的事件。但作为感受的时间,在某种中程度上也许可逆,但严格来说这种可逆的感受就如同前面所说的场景,是一种错觉。因为时间作为一种借由光传递宏观物体信息带给人的感受,你身边所有的宏观物体都在按照轨迹反向运动,但是光却不能够反向,如果光变为从你的眼睛反射回物体,那你对宏观之物的反向变化必然没有了感受,如果光依然按照原来的方向传递,那又何来的一切都按照原先的轨迹反向运动呢?
在讨论之前,我们需要先将一种情况排除在外,即单独个体终结以后其时间的终止,比如生物死亡。这种由感受主体的消失造成的对单独个体永久性的时间停止显然是可以的。
对于通常想探究的时间停止,我们可以回忆一个在电影《X战警》中经常出现的场景。X教授发出一种超能力使得某个特定区域中,除特定人员外其他人都像被定身法般固定不动,而且在那些人能够自由行动之后,也并不知道自己曾被定住期间所发生的事情。关于时间停止的问题我们即可想象自己是被定身的那个人,也可以是观察到外界的时间停止的那个。
对于被定身的那些人,这一切是否可能发生?当然,只需要让其自我意识感觉暂停。自我意识的感觉并不限于视觉的观感,而是所有感觉及思维的暂停。就像每个人被突然冰冻住,期间不再接受从外界而来的任何刺激,或者即便光照射在人的眼睛上,视觉神经也停止了传导功能。如果仅是视觉神经,那感受应该是失明,眼前一片漆黑,所以还需要其他的脑部活动全部停止才可以。同时,为了让被定身的那些人在解除之后感受不到任何奇怪之处,则需要相应的环境范围都处于停止状态。电影拍的很好,这些细节通常处理的非常合理。
对于观察者而言,这些是否可能发生?观察者是能看到这一现象的,但观察者感受的时间并没有停止。其感觉就像独自坐在房间中看电视,电视在动,而其他的家具都处于静止的状态,但看电视的你知道时间在流动,在好似不变的恒速流动。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观察者和时间并非「相对论」中的含义,在相对论中时间是相对但永恒存在的,这里所说的时间会有极限,到达极限的时候其会失效,而回归到只能用有序来表达的情况,具体的区别在后续章节中会进一步讨论。
众所周知,黑洞之所以被称之为黑洞,是因为其引力巨大到光都无法从表面逃逸,所以我们能感知到的黑洞就是漆黑一片,仿佛其不是一个星体,而是在宇宙的星海中开了一个洞,通向未知。
我们观测黑洞运行、黑洞变化,所用的时间都是我们作为观察者自身的时间。而黑洞本身,无论是表面还是其内部的时间对于身处外部的我们来说都是不可感知的,也不存在的。但需要明了的是,黑洞的内部如果有观察者,他是可以观察到我们的时间的。黑洞的巨大的引力构成了一个单向的通道,只允许外界的信息进入其内。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引入一个叫做「尺寸维度」的概念,简单说就是即然我们认为时间是一种主观感受,其必然与感受的主体相关。我们认为其感受受到主体自我认知的尺寸维度的影响。尺寸维度越大的自我认知,其时间流速越慢,越小的流速越快。例如,一只蚂蚁它自身感受的时间流速就比我们人快的多。
在第二章存在与世界,会详细讨论尺寸维度的概念,也会再次回答这个问题。
光速并非总是一成不变的运动,只不过我们以对于光的感受来衡量时间,就好比光是那个测量时间之尺。无论这把尺子如何变化被拉长了或是被缩短了,我们依然只能用其对于时间进行测量,好比用这把尺子测量这把尺子的长度,当然不会变化。
至于为何天然的选择了光速作为尺子,是因为我们所需要感知的速度并非光速,而是相较于光的运行慢得多的速度。比如迎面走来的路人。用光作为速度的测量媒介其本身的速度太快,所以其所造成的影响在通常状态下是可以忽略的。直到「相对论」,当被测量的物体运动速度和光速有可比性的时候,光速的影响才变的无法忽略。其不同观测者观测同一事件的差异,并非事件变得不同了,而是由于我们只能通过光这个已知的最快信息传递速度来进行观测,所以观测结果变得不同了。如果我们改用另一种比光速快的多的方式对与相对光速运动的物体进行观测,那又会回到与经典力学类似的状况。
光速只是已知的信息传递的速度极限,并非速度极限。超光速也不会逆反时间。
不能,时间作为有序事件给我们的感受,只能够叠加。就像即便你将一个杯子移动之后,再移动回原处,所发生的也是两次移动的叠加,而非移动本身没有发生过。即便经过一连串的事件的发生,造成宇宙恢复到最初的状态,也并非时间逆转。
至于能否是某个个体,穿梭时空而回到过去?我只能说存在悖论的事情在逻辑上都是矛盾的,这类事永远不可能发生在现实当中。
真空中并非无一事物,比如有重力场的存在,重力场的变化依然可以看作是可被观察的时间。但如果像最初的极简模型所描述的那种,没有物体的地方是没有时间的,因为那里没有事件发生。
存在就是存在的所有意义与目的。
只有放弃以上帝视角看待世界,才能明了如何创造世界。
生命与智能是两个独立的概念。
生命是对于熵的波动存在
智能是物质和能量结合的一种特别形态。
人的特别在于其精神存在的重要性跟物理存在具有可比性。
一切善恶,对错都应归因于存在。